環境教育課程發展理念

法鼓文理學院乃依據法鼓山的使命:「以心靈環保為核心,弘揚漢傳禪佛教,透過三大教育,達成世界淨化。」而創辦,並透過四種環保、心五四運動、心六倫等方法實踐。緣於創校理念,本園地以「自然環保」、「自然倫理」,作為環境教育課程之發展理念,具有幾個特點:(1)以心靈環保為核心,(2)具華嚴法界觀之生態、環保觀念,(3)融合漢傳禪佛教,(4)邁向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。

(1) 以心靈環保為核心

聖嚴法師詮釋「心靈環保」為「對環境衛生的保護,以及人類生存空間的維護。」因為環境的污染乃由人類所造成的,「環境」本身不會製造任何汙染,植物或礦物也不會為人類環境帶來汙染。人類不但汙染物質環境,更汙染精神環境,從語言、文字、符號,種種形象以及各種思想觀念等都會為人類的心靈帶來傷害。物質環境的汙染不離人為,而人為又離不開人的「心靈」。唯有人們的「心靈」清潔,物質環境才不會受到汙染。因此,我們討論環境的汙染,就必須從根源著手,也就是要從「心靈」開始。

從佛教的角度,我們的身心世界,都是修行佛法的道器和道場。我們對所處的自然環境,要將它當成是自己身體的一部分來看待,也要當成是自己的庭、自己的床鋪、自己的座位來看待。因此,保護自然環境的觀念非常重要,不但對動物要愛護,對植物以及一切生物的生存環境,空中的、地面的乃至地下的一切資源,都要善加保護。

(2) 華嚴法界觀之生態、環保觀念

從佛法的角度思考生態、環保議題,已有相當豐富成果,例如,賴賢宗(2016) 在研究中指出:生態學(Ecology)之最基本原則是整體性和地球共生,「共生」相應於佛教之「共業」與「行願」思想,「整體性」相應於「緣起」思想,而此二者皆結合於華嚴法界觀之「事事無礙法界」。法界緣起觀強調世界為一整體的有機系統,每一事物都是在周圍條件的和合作用下而成,任何事物不能獨存自立,而是相互影響、彼此作用、不可互缺。基於此觀念,佛教強調眾生平等之慈悲心,並以智慧心落實於生活中,貫徹實踐對生物、植物之護生,對各種自然資源之保護。

(3) 融合漢傳禪佛教

漢傳禪法乃以達到身心平衡、精神穩定、智慧心與慈悲心的開發為目的,適合於用於環境教育的禪修方法包括身心放鬆、默照禪法、直觀、海印三昧等。故本園地的課程的教案,將運用校園的自然環境,融入漢傳禪法於課程設計中,引導每位到訪的民眾,打開五感(眼耳鼻舌身),體驗身心的平靜與穩定,能更深刻體驗環境與人相互依存之關聯性,深植生態環保的重要性及落實地球永續。

(4) 邁向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(SDGs)

創辦人建設人間淨土之理念,是通過思想的淨化、生活的淨化、心靈的淨化,以聚沙成塔、滴水穿石的逐步努力,來完成社會環境的淨化和自然環境的淨化;此亦相應於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(SDGs)。項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,可分為經濟、社會、環境三個面向,如圖 4-1。本園地之水土保持、靜心步道、里山倡議三個系列之教案設計,分別關注於目標 2. 糧食安全、目標 3. 健康生活與福祉、目標 4. 品質教育終身學習、目標 8. 永續經濟成長、目標 11. 永續城鎮與社區、目標 12. 責任消費與生產、目標 13. 氣候行動、目標 15. 保育陸域生態之多樣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