環境特色

源於創辦人聖嚴師父推動法鼓山的實踐-四種環保之一的「自然環保」理念,聖嚴法師對於工程與建築即有最初的構想:「以環保為優先,盡量不破壞自然。建築要像是從大地生長的有機體,與大自然融諧無礙。不蓄意替大自然化妝,也盡量不建高樓。一切以本來面目為原則。」為恪守創辦人理念,校園各項建設皆力求「保護生態」、「減少對環境的衝擊」,因此在構思如何開闢山林之際,即已留心生態環保問題,建築依山勢興建,避免移山填壑,盡量保留原始地貌植生,維持50%以上的森林覆蓋率,並保留30%的保育區。

而這分佈於校園外圍的30%未開發的保留區,能夠保有物種棲地的連續性,另一方面,中間70%的校地雖有建築,但仍維持50%以上的植被,這50%的植被,除原生樹木外,人工植栽的部分是以複層式植栽(喬木、灌木、草地)方式處理,對生物來說能發揮跳島作用,以上做法能發揮生態廊道的功能,從生態面向來看,能避免棲地破碎化,也使校園建設能平衡人與生態的需求。依「自然環保」精神所規劃的校園,將環境資源特色具體展現在低環境衝擊建築、水土保持、靜心步道、里山倡議四個方面,彼此相輔相成、相得益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