水土保持
本校地處山坡地,水土保持設施與相關避災措施相當重要。為避免傳統山坡地開發時大量挖填土方,本校建築物皆規劃以低矮的建築,依著山勢錯落而建。其餘少部分無法避免的整地工程,也盡量採用對環境低衝擊之工法,採用生態工法之擋土牆、邊坡等多種水土保持設施,以達到保水、固土、減少逕流等減災功能,讓植物可以附生在邊坡上,也讓順勢成形的一階階台地與草坡成為法鼓文理學院的環境印象。
因維持50%以上高面積的植被覆蓋率。使得廣大校地得以利用植物根系穩固土壤,發揮水土保持之效,其餘因整地而必須遷移的樹,也不惜延長工期與額外耗資,將其妥善移植到鄰近園區,待建築完成後再移回校區,為保持山林地形原貌做最大努力。
學校整地時,以移植樹木取代砍伐,為了讓每一棵原生樹木皆能獲得生養,工程建設調整建築物的配置,以保留原始山林。例如為了與七棵已有百年樹齡的雀榕樹和諧共存,而將圖書資訊館的地基後退10公尺。原生樹木的移植,採用全株連同地被一起移植的工法,進行斷根、搬移至法鼓山園區中。
校園廣場、步道舖面皆採用自然石材與友善環境之工法修築,停車場使用植草磚,避免下雨時地面泥濘不堪,又可維持良好透水性,以增加地層含水量,減少不透水層與逕流;校園中規劃有一座108公尺的「大願橋」,可從東區的綜合大樓,跨越六個沉砂池(名「六度池」),作為調節疏洪之用,遇強降雨時,能爭取下游地帶更多緩衝時間,達到減災目的。